
小北百貨疫情下逆勢成長,數位化拓展實體零售戰線

.jpg)
發生了什麼事?
疫情來襲,消費者從實體轉到線上,也翻轉實體零售業;實體店來客數劇減、業績量下滑,線上零售商與外送平台藉機搶客;在業者一片哀號聲中,從南部起家,以實體為主的五金零售通路小北百貨,業績卻不減反增。
-
在疫情肆虐最劇烈的第二季,小北百貨 15 家門市總營收相較去年同期相比成長 5% 至 10%。
-
業績成功抗疫,來自規劃一年多、今年初逐步上線的數位轉型。
-
消費者:小北百貨 App 上線半年累積 30 萬數位會員,後台累積足夠的資料量後導入 AI 分析,透過消費者行為預測,推算銷售與庫存。
-
供應商:年初建立供應鏈 AI 模型,在通路優勢下要求 200 家供應商同步轉向數位化庫存管理,有效提高供貨穩定度、同時降低庫存成本、提高現金流。
-
支付面:同步在用戶 App 上導入電子支付提升交易便利性,疫情來襲可以即時串接外送平台,立刻變身忠誠消費用戶的社區防疫倉庫。
5 月疫情三級警戒,小北百貨踏著剛起步的數位基礎建設,趁機擴大市場版圖,成功改變消費者組成。小北百貨行銷副理暨媒體公關吳澄彥強調:「我們花了三年評估數位會員機制,定位數位化是強化和延伸我們現有的實體店面,24小時營業是我們堅持的策略、體驗型的消費是我們一直要強調的,數位化是多一個服務客戶的面向,重點是要讓客戶要持續來。」
- 串接外送平台後,也接上小北過去不擅經營的年輕族群;以消費者年齡組成來看,小北百貨 20歲 至 29 歲會員在過去一年成長超過一倍。
- 疫情消費主力不是小北的主力五金百貨;但供應商數位化讓小北有辦法在外送平台上架兩千多樣民生商品,如箱裝的飲用水、食品等。看似不起眼的小轉變,卻成功確立小北百貨在年輕會員用戶心中複合型生活百貨的新定位。
- 透過會員 App 掌握會員在北、中、南不同的消費習慣分佈後,小北百貨實體店鋪貨策略也跟著轉動。
- 北部大型店:桃園新市鎮以年輕中產夫妻、小資族為主,新設立的 3C專區、寵物專區等更吸引年輕族群。
- 全台東南亞專區:移工族群是小北百貨不同於競業的特色,由南攻北擴大區域佔有率的同時,小北在全台分店中都設有東南亞食品專區。

大者恆大,中小型通路有生機?
通路業在電子商務數位化消費衝擊下,全球都出現大者恆大的寡占現象;中小型通路業者要在資源和人力有限下,打贏數位化戰爭並不容易。小北百貨資源和人才都不足的現實下,如何突圍?
- 掌握中小型業者社區和在地特色,實體和虛擬為互補而非取代。
- 透過累積點數兌換現金回饋的方式,鼓勵實體店老顧客加入App,鞏固通路黏著度同時,也讓實體門市納入庫存和銷售預測最佳化。
- 導入數位庫存管理不到半年,小北百貨實體門市商品退貨率降低 3%,訂單準確率提升1%。
- 紀錄客群客單商品,發現實體店族群對高單價的 3M 品牌接受度高,於是設立 3M 專櫃,明顯銷售量提升,也改變小北百貨的通路型態。
- 善用政府補助,補足數位轉型過程稀缺的資源和人才 know-how
- 經濟部的「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經濟開拓市場計畫」,目標是將有共同數位轉型需求的廠商聚合,透過廠商彼此數據共享,以群聚合作的方式加速轉型。
- 小北百貨在中小企業處的資源協助下,先從客戶服務、供應鏈管理、門市庫存管理三方面提升效率。小北百貨資訊部副理高鵬惟指出:「實際導入人工智慧帶來的正向銷售反應,代表整個供應鏈資訊共享的調整是對的,對於供應商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安全庫存量準確,提升出貨效率。」
虛實整合的新零售型態勢不可擋,小北百貨放眼明年將實現的電商計畫,將會整併實體通路和線上通路的經營模式,為客戶提供各種加值服務,例如線上買門市取貨、線上線下產品區隔、更多元的會員回饋機制等。
在以下的深度專訪中,小北百貨行銷副理暨媒體公關吳澄彥與資訊部副理高鵬惟針對數位化的挑戰與實務經驗有更詳細的分享。
小北百貨深度訪談
對於注重實體消費體驗的小北百貨而言,數位化目標是什麼?
可能在調整的過程中會需要成本,對於營收可能沒有這麼立即的反應,但是如果不做這些調整,我們可能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了。

小北百貨今年開始導入數位會員機制、與外送平台合作,也開始規劃小北百貨的電商平台,驅動這一連串數位化行動的契機是什麼?


線下會員同時是我們的電商會員,達到我們數位布局整合。
小北百貨在數位化過程中最需要哪些協助?中小企業處在「小北新零售智慧服務」中扮演的角色為何?提供甚麼資源?
中企處提供的緯謙這個資源,透過緯謙找到電腦公會,給了我們一些建議和想法。緯謙是SI的角色,做整個系統規劃、軟體開發,小北資訊部門則是整合內部與供應商各方面的意見,與緯謙討論怎麼做比較合適。

在小北百貨的經營上,有哪些痛點需要透過數位化來解決?
在庫存管理上,小北百貨在六、七年前就導入PDA無線盤點機,透過PDA完成採購下單、庫存控管、調貨,改變過去以人工盤點貨品的流程。現在期望優化PDA的版本,利用人工智慧自動依安全庫存量自動下單。
再者,在無法掌握消費者樣貌的情況下,對於只能被動等客戶上門的門市和供應商來說,對疫情等因素造成需求變化的應變能力弱,很容易受衝擊。

小北百貨如何應用數位化帶來的供應鏈資訊共享降低庫存成本?
效益上就從營收來看,營收有正向成長,就代表這樣的調整是對的。從今年四月到八月,有十五間門市的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是成長5~10%。


人情體驗、在地性強是小北百貨的特色之一,數位化如何為服務加值?
效益上就從營收來看,營收有正向成長,就代表這樣的調整是對的。從今年四月到八月,有十五間門市的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是成長5~10%。

數位會員機制帶來的效益?
另外,在小北百貨的形象上有很大突破,過去小北常被定位為很在地、跟不上時代的評價,但是直接跳過實體會員機制進入數位機制,讓網路鄉民們驚訝和肯定。

數位會員機制是否同步帶動擴展到年輕客群?這對於實體店面的陳列或品項規劃帶來什麼影響?
近來我們發現客群可以接受高單價的商品,我們希望透過實體店面的改造,加強購物環境的提升。例如二代店利用百貨專櫃的方式陳列品牌商品,改造購物環境的氛圍,提供客戶一次購足的機會。台南的分店在集中陳列3M產品後,銷售有成長,這對於品牌商、小北百貨、客戶都是加分,共利共享,也是我們的差異化。

小北百貨目前與外送平台Uber Eats和Foodpanda等數位夥伴的合作,效益為何?
我們看中外送平台的廣告效益,行銷意義大過於利潤。我們在外送平台上共上架快兩千個品項,給顧客「小北百貨就是一應俱全」的印象。過往這些平台的顧客可能不會走進小北,但是因為平台上曝光,讓客戶有可能一個月來個一次,對實體來說都是附加價值。希望能夠透過線上導到線下、線下導到線上,兩邊趨於整合。這行銷成本帶來新客,雖然不容易量化效益,但是是必須的。要有新客,才有價值。

虛實混合的消費體驗勢不可擋,小北未來在實體與電商的運營會如何管理?
面對供應商,我們要優化電商需要的庫存。舉例來說,下單之後可能三天內或幾小時內就要到,不然會延遲到出給客戶。因此可能需要EC(電子商務)倉,控制貨品到客戶手上的時間,EC的品類也會受到這個因素影響。 我們希望能用實體門市資源輔助電商,概念有點像是全聯。可能的需求是客人在電商下單,直接到店裡面取貨。我們目前門市已有147家,未來可以透過電商提供客戶店取或宅配的方式,或者是依照客戶下單的地點,找到鄰近的小北門市出貨給客戶,讓物流和金流是串起來的。這樣就跟純電商不太一樣,純電商可能就單一倉庫出貨,人力成本和物流相對較高。

隨著小北百貨發展電商,如何看待與數位夥伴和供應商間的互利模式?

